P+F接近开关如果你看到大赛赛程可能会疑问是否时间太紧张?因为从决赛所需元器件的发放到复赛作品提交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此,艾睿电子策略性垂直市场区域总监尹俊民答疑,电子产品从产品立项到实现的研发周期正在大大缩短,由于ARROW提供了现成公板、模块,可令创意更快的成型,再进一步优化,最后再考虑成本控制及生产问题。IBM watson大中华区云平台和SaaS业务主管Daniel Ling也说,云平台一开通即可各种想要的资源可用,工程师的精力可花在前期的产品概念和设计方面,从传感器到网关、云端的整个配合是非常迅速的。

(P+F 电感式传感器 NBN12-18GM50-E0-V1-M1)

12 mm,非齐平,更远的工作距离,温度范围扩大
-40 ... +85 °C,密封性增强,防护等级
IP68 / IP69K,E1 型式批准

开关功能 : 常开 (NO)
输出类型 : NPN
额定工作距离 : 12 mm
安装 : 非齐平
输出极性 : DC
确保操作距离 : 0 ... 9,72 mm
驱动器件 : 软钢,如 1.0037、SR235JR(之前为 St37-2)
36 mm x 36 mm x 1 mm
衰减系数 rAl : 0,5
衰减系数 rCu : 0,45
衰减系数 r304 : 0,7
衰减系数 rBrass : 0,5
输出类型 : 3 线
工作电压 : 7 ... 30 V
开关频率 : 0 ... 1200 Hz
迟滞 : 典型值为 5%
反极性保护 : 反极性保护
短路保护 : 脉冲式
电压降 : ≤ 2 V
工作电流 : 0 ... 200 mA
断态电流 : 0 ... 0,5 mA 类型 4 µA 在 25 °C 时
空载电流 : ≤ 10 mA
可用前的时间延迟 : ≤ 100 ms
开关状态指示灯 : 黄色 LED
MTTFd : 1484 a
任务时间 (TM) : 20 a
诊断覆盖率 (DC) : 0 %
符合标准 :
UL 认证 : cULus 认证,一般用途,2 类电源
CCC 认证 : 额定电压 ≤ 36 V 时,产品不需要 CCC 认证/标记
E1 型式批准 : 10R-04
环境温度 : -40 ... 85 °C (-40 ... 185 °F)
存储温度 : -40 ... 85 °C (-40 ... 185 °F)
连接类型 : 连接器插头 M12 x 1 , 3 针
外壳材料 : 黄铜,镀镍
感应面 : PBT
防护等级 : IP68 / IP69K
质量 : 40 g
供货范围 : 供货范围包含 2 颗自锁螺母

菏泽接近开关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就连一个小小便携灯,也因融入创意与科技变得与众不同。在深圳市尚为照明有限公司展位上,一款蘑菇造型的便携灯吸引了不少观众目光。“你别看它只有15厘米高,但功能可不少,既可以用来应急照明,还可以当警示灯,并且它还会发热,帮助被搜救人员被温度传感器更快识别。”工作人员介绍说。

现货接近开关「仪表最新专利」CMOS图像传感器及噪声校正方法创意无极限,仪表大发明。今天为大家介绍一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CMOS图像传感器及其行噪声校正方法。该专利由江苏思特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并于2018年8月14日获得授权公告。

P+F接近开关  影像方面,OPPOFindX3Pro摄影师版搭载双5000万像素主摄,采用了索尼IMX766传感器,1/1.56" 感光面积,f/1.8 光圈,其中广角摄像头支持OIS光学防抖,超广角镜头不支持。此外,还拥有 1300 万像素长焦摄像头,支持 5 倍混合光学变焦和长曝光拍摄,用户可以轻松拍摄夜间的车流、行云流水效果以及进行光绘拍摄,充分发挥创意。

菏泽接近开关李栋介绍,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其中,2019届毕业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领域就业比率32.37%。“其中,就涉及到传感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10余项具体行业领域。”

现货接近开关利用DFROBOT创客比赛套装中的Bluetooth V3蓝牙模块、OBLOQ - IoT物联网模块、土壤湿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防水温度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通过电脑编程、硬件搭建、造型设计等创作智能实物作品,鼓励学生在智能操作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方向实现创意创新。

四方光电粉尘(PM2.5)传感器在多个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四方光电在光散射技术上的开发及应用可以追溯到2008年上海世博会。为满足国内某知名暖通空调(HVAC)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四方光电依托多年传感器和仪器开发的基础,为客户开发成功一套集成的空气品质模组,包含PM2.5、CO2、甲醛、磁辐射和温湿度等多种指标。从那开始,公司持续深耕颗粒物传感器的研发创新。四方光电从给工业高端仪器设备配套核心模组开始,到现在给室内各类智能家电的配套、汽车整车OEM的配套、户外扬尘及网格化监测设备的配套、工厂洁净度监测系统的全面配套,已经覆盖多个应用领域,涉及室内、室外、车内等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实现了基于光散射技术的全产品线开发及应用。室内粉尘检测早期空气净化器客户多采用日本品牌的灰尘传感器进行颗粒物检测,仅仅用来显示不同颜色(通常是红色代表超标,黄色代表预警,绿色代表优良)或者1,2,3数字等级来向用户显示净化器的净化效果。这种等级显示的方式,只能作为趋势变化的参考,无法传递环境真实的情况。之所以这样,有两个原因,一是早期雾霾等空气污染不太严重,市场没有精准显示的需求;二是光散射技术在民用家电领域的应用被限制在了较低成本范围内,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升级。这类传感器以日本和韩国品牌为代表,产品外观及设计思路如下:可以看到,这类以红外LED作为光源,加热电阻来实现空气流动的产品设计原理,其原始信号非常微弱,无法区分颗粒物信号与基底噪声的差别,因此只能通过触发低电平的方式,用单位检测周期内的低电平占空比来指代环境中探测到的颗粒物变化情况。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城市居民呼吸道健康的雾霾问题日趋严峻,“PM2.5”也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了2013年的热门关键词。四方光电在2014年3月参加的AWE中国家电博览会上,接受到了众多家电企业对于低成本、高精度实现PM2.5探测的急切需求。“高技术、低成本、量产化”正是四方光电气体传感器一贯致力专研的方向,公司立刻成立研发团队,积极响应市场和用户。通过接近一年的努力,四方光电于当年底完成了首款专门针对空气净化器开发的激光粉尘传感器PM2005的开发和投产,实现了国内该领域的产品突破。PM2005通过将LED光源升级为激光光源,引入风扇实现稳定的气流控制,单片机实现输出信号的数字化,并配置UART、IIC、PWM等多种数据通讯传输方式可选,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在线实时、精准测量、高性价比的产品设计目标,一直被国内外主流的净化器厂家配套选用。LED红外粉尘传感器与激光型粉尘传感器的性能对比:从上表可以看到,如果用户的设备需要进行快速精确的实时数值显示,激光粉尘传感器无疑是一个更为合理的选择,而如果设备只是仅仅作为等级显示,或者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待变变化趋势而对测量精度没有要求,则可以继续沿用LED红外粉尘传感器。从2015年发展至今,四方光电每年都会持续针对客户的需求变化持续不断的推陈出新新的产品,目前激光粉尘传感器已有PM2107、PM2008、PM2009、PM2012等多款量产品,客户可根据自身结构、性能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车内粉尘检测同时,雾霾也造成了人们对汽车车厢的空气品质的关注。四方光电通过积极开展与OEM主机厂开发人员的技术交流,配合主机厂客户进行预研项目的开发及应用,在2016年推出了首款完全适用乘用车前装技术及可靠性要求的激光车内PM2.5传感器总成CAPS-3500,并在当年底被某国产品牌汽车作为Tier2供应商被定点,2017四方光电通过IATF16949汽车质量体系认真,公司开发的第二代车规级PM2.5传感器总成APMS-3000获得国际著名汽车空调品牌的PM2.5传感器定点,2018年开发第三代PM2.5传感器总成APMS-3500在被捷豹路虎定点为一级供应商。此外四方光电还开发出车规级PM2.5传感器总成平台APMS-3300系列,目前已批量应用与多款国内外车型。光散射技术在整车上的前装应用,和室内家居场景完全不同,在技术上遇到了多种困难和挑战。首先,车舱内的空气环境更为复杂。室内家居环境如果长期开着净化器或者新风系统,通过HEPA等过滤后,只要不是在雾霾天经常开窗通风,一般室内环境比较洁净,大颗粒不多,1μm以下的小粒子居多。这个时候其实PM2.5与PM1.0的数值是非常接近的,那么我们通过香烟进行传感器标定就合情合理,也有标准依据(GBT18801-2015使用红塔山1916品牌的香烟作为标准尘源)。但是车舱内的环境就完全不是这样,经常的开车窗、开汽车空调外循环都会把外界空气引入到车内,而国道、高速、地下车库、城市等不同道路上的环境粉尘构成均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继续沿用室内家居的粉尘传感器,明显无法做到准确的尘源识别和测量。四方光电通过多年对光散射的技术积累和对应用场景的深入理解,开发出智能尘源识别算法(API算法),能够有效识别出车舱内的颗粒物构成,实现精准测量。其次,不论是汽车空调内循环还是外循环,车舱内的气流变化都是较大的,这点也与室内空气较为静止非常不同,如果继续沿用民用粉尘传感器的设计,检测数据一定会受到气流变化的影响而出现较大波动,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四方光电根据这一应用场景实际情况,将民用粉尘中的轴承风扇升级为大尺寸鼓风机,抵抗风阻的能力更强,还可以外接10-30cm的导气管,从而确保检测数据的稳定。由于当时市面上并没有完全符合车规环境温度及可靠性要求的鼓风机,供应商定制费用昂贵且时间配合上无法满足项目量产需求,四方光电投资开设了自己的车规级风扇工厂,从客户需求出发,完全按照汽车应用的性能及可靠性要求进行开发设计,目前已经批量并应用到多款车型中,实现了核心关键零部件的自制。最后,由于主机厂的车型较多,既有新设计车型也有量产改款车型,留给粉尘传感器的安装和固定空间非常有限,四方光电为了降低客户的新产品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创新的引入了平台化开发的创意,推出了平台化的系列产品APMS-330X,该系列产品可以在确保PCBA及硬件设计完全不改动的情况下,让传感器的进出风口及连接器在任意面按照客户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室外扬尘监测2018年环境保护局发布了我国将推行网格化环境监管逐步实现从重点区域至全覆盖的计划,相关试行标准《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点位布设技术指南(试行)》也逐步发布。利用精准、科学的网格化监测系统来治理大气污染,可以有效提升治理环境的工作效率,而网格化系统的核心是PM2.5和PM10的有效监测。2020年又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十三五”规划的全面收官之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深水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一直以来的重点和难点,扬尘污染治理已然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完成与否的关键点之一。工地扬尘及城市网格化监测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系统中实现探测的核心传感器尤其重要,其必须同时具备产品的科学可靠性、应用的完备性和经济的适用性三个特点。我国室外扬尘及网格化监测领域,早期多采用称重法和β射线吸收法的监测仪,该设备无法实现在线实时监测,投入费用昂贵且后期维护成本高,无法大批量得到应用。而民用净化器中大量应用的激光粉尘传感器,又因为存在无法满足室外-30~70℃全天候的温度环境,及无法满足建设工地等实际使用场景经常喷洒降霾的水雾影响或者下雨潮湿的高湿环境要求而难以得到使用。在户外环境下使用净化器上的传感器,其温度容易使传感器损坏,水雾也经常被误判为雾霾而造成爆表,同时与国家大气环境监测网提供的PM2.5/PM10/TSP的多项数据对比,民用激光粉尘传感器由于激光功率小、采样流量小,导致PM10分辨率很低,只能根据PM2.5的数值按照比例计算出PM10和TSP,这样的监测数据存在严重失真。通过准确把握上述客户需求的痛点,四方光电继续攻坚克难,发挥在光散射原理上长期积淀的技术优势,结合在室内及车内粉尘检测上所积累的经验,研制出了扬尘传感器-PM3003、PM3006系列产品,其具备如下关键优势和特性:首先,采用宽温型大功率线型激光光源、API粉尘自动识别技术、先进的流道设计实现抗污染、高湿度环境的水雾去除装置等,开创新的低成本实现了对室外扬尘的准确测量,PM2.5和PM10的实时监测数值与β射线吸收法监测设备,准确测量的相关性可以达到0.9以上。其次,PM3003X、PM3006激光扬尘传感器采用了工作温度在-30~70℃的恒功率、线型光源,其光功率高达100mW,相比点光源高出20倍以上,原始信号更强,大大提升了颗粒物的识别效率。同时对光源采用了恒功率控制,保证原始信号的稳定输出,确保测量的稳定性。最后,配套了除湿装置,防止室外环境中细小的水珠进入检测气室,消除水汽对扬尘传感器的精度影响。由此,四方光电实现了从室内到车内,再到户外粉尘检测的全领域覆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结合不同领域应用场景对产品的需求,实现技术的灵活配置,最大程度的为客户提供创造性的优质解决方案,并可在未来客户的产品升级换代中,提供进一步的技术及性能拓展空间。四方光电企业介绍四方光电于2003年在“中国武汉-光谷”成立,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四方光电公司董事长、创始人熊友辉为华中科技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公司开发了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光散射探测(LSD)、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等原理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形成了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几十款不同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家电、汽车、医疗、环保、工业、能源计量等领域。四方光电是湖北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建设有湖北省气体分析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信部物联网发展专项等国家科技开发项目。截至2020年8月底,四方光电及其子公司拥有101项境内外注册专利,其中国内99项,国外2项。发明专利共有33项(境内31项,境外2项)。四方光电及其子公司湖北锐意分别入选工信部2019年工业强基工程-“传感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凭借长期的技术积淀、良好的产品性能及国际化视野,四方光电已取得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认可,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给机器人加红外感应器、声波传感器等等,这些传感器的应用,必须具备物理以及数学相关知识。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孩子以后在高年级所要接触的,要是单纯的去听老师讲解这些知识,孩子们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假如让孩子们在玩机器人的过程中去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他们就会特别感兴趣,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他们才会搭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在艾睿创意设计大赛中,联合主办方艾睿电子、IBM Bluemix、Indiegogo,以及众多原厂赞助商,将向参赛者提供四方面的支持。包括:元器件端传感器、微控制器、存储器;系统集成端无线连接、网关;云计算端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深度学习;商务学习端国际众筹,国际商务平台以及完整的供应链整合。

为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给孩子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科技视野。《朔州日报》小记者于6月12日走进码高教育创意中心,参加“走进高科技”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当代少儿编程的魅力。  签到集合后,孩子们被一面五颜六色的乐高墙所吸引,乐高墙上拼满了各种形状的卡通人物,甚是可爱,孩子们非常高兴。随后分房间、分组,活动正式开始了。  本次活动孩子们需要做的就是扫雷车和智能门禁,不同的是,孩子们搭建完之后要进行编程。听老师讲完任务之后,孩子们看着桌子上满满当当的零件,就有点迫不及待了,首先,老师先给孩子们讲了编程的一些小知识,之后就开始讲解扫雷车、智能门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专心致志。在组装环节,孩子们一边认识零件,一边思考如何组装,两人一组,找零件、组装,相互配合,在熟悉零件之后,大家完成了全步骤,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满是自豪。  本次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人工智能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适应未来人才筛选模式,既提升了手眼协调能力,又锻炼了空间感和方向感。——编者有趣的编程活动  太阳失去了夏天般的炎热,变得温柔;小鸟们站在树上,歌唱着夏天的美好,微风飒飒,仿佛在诉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今天,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来到福煤小区彩虹门旁边的“码高教育创意中心”。一进门,我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是端庄整齐的,却有独特的风格。笔筒不需要玻璃的,但必须是用乐高搭建而成。墙上不需要平滑整洁,地上的花盆不需要用真正的花来装饰它的美丽,但是必须用乐高积木。这样才能映射出它的独具匠心。  正当我欣赏这个房间的装饰物时,人到齐了,我们该上楼开始进入真正的主题。楼上一件貌似“工艺品”的东西,一下刷亮了我的眼睛,那是一个用乐高搭成的奖杯,棕色的底座更能映衬出其造型的别致,上面是用黄色与金色相间搭成了一个巨大的杯子。这个奖杯不是轴对称的,它的一只小“耳朵”有孔,另一只却没有。老师带我们进了一个教室,教室里总容量也不到20个人,工作台上有五台电脑,我坐到第一排电脑旁边,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扫雷车。老师开始教我们具体的操作方法,他用大屏幕给我们一一播放了22张图片,按照顺序依次完成扫雷车搭建步骤。可是,刚一开始不到5张图片我就开始慌了,因为我的上一步还没有拼好,老师就开始放下一步,虽然能勉强跟上,但是插销的方向总是反的,还好有其他小同学帮我,我开始渐渐地“追”了上去。大概过了半小时左右,我的小车车终于拼好了,这个车虽然颜值不太高,但是我想,在编好程序以后它就是一个真正的扫雷车了,我不免开始有点期待。  等老师教完我们程序以后,就开始让一个同学帮我们把编程指令输进“大脑”里。  终于轮到我了,可是同学把线插进去以后发现只有手臂动,剩下的轮子却不肯动,这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好不容易排到这里,哪里出了差错呢?我只好离开队伍去请教老师。我当时想可能是马达有问题,老师却说是我线没插紧。幸好那个同学已经把程序输入机器了,我拿起机器跑到教室外开始“排雷”。可是搞了半天这个机器看到障碍物却不停下来,也没有发出声音,老师告诉我是没有装声音传感器。  这次的活动我还没有玩尽兴就结束了,我感到非常遗憾,不过这个“码高教育创意中心”在我家门口,我随时都可以去学习编程。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只有学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知识才能兴国、进而强国。市五小四(2)班 符铭(本报小记者)探索人工智能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等到了星期天。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码高教育创意中心,参加《朔州日报》小记者站组织的“走进高科技”社会实践活动。  在码高教育的大厅里有许多乐高积木,先来的小朋友不约而同地玩了起来。等所有小朋友到齐后,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一间乐高教室。她给我们讲了扫雷车,分为三大类,有机械扫雷车、爆破扫雷车和机械爆破联合扫雷车。今天,我们拼的就是机械扫雷车,我和一个女生分到了一组。  首先,老师教我们拿着乐高积木拼装扫雷车的模型,我们跟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拼起,一边找一边拼,拼好后,老师让我们给他安装上一个方形的小机器。然后再编程序,这样扫雷车仿佛有了思想,可以自由扫雷了。  我们迫不及待地让老师给扫雷车装好了程序,兴致勃勃地试验起来,我找来一些雷块,结果都被它一一找到了,人工智能真是神奇。  科技不断发展,正如一支高科技的笔,蘸着人们的思想力,书写出一个又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  朔城区九小四(4)班 荆致辉(本报小记者)我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  说起编程,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在电脑上输入一些编程信息,然后这个物体就可以活动起来。今天,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要自己拼装一件物体,然后再给它输入编程信息。  在开发区码高教育创意中心,我们分成两组。第一组是拼小车,第二组是制作门禁,我被分到第二组。说起门禁,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在小区里让车辆通过的东西。想要拼门禁就先得了解门禁。门禁由三部分组成:识别部分、主要部分和动力部分。首先我们拼的是动力部分,就是那个杆儿或者是栅栏。我们安装好底座,找一个蜗轮旋转器、小马达和一个小棒。把小马达和蜗轮旋转器并排拼在一起,然后用小棒从蜗轮旋转器中的小孔连接到小马达的另一个小孔,到时候小马达连接上电源以后,就可以升降那个栅栏。然后再找来一个小齿轮,它起到一个转动的作用,用一些零件固定它,再找一个大齿轮,把它和小齿轮固定在一起。再找出一个小短棒,一个半轴固定器,和一个15孔的长棒。把小短棒插在第一个孔上,用它固定住,另一端没有固定的地方找一个7孔的长棒和一个半轴固定器,把7孔长棒和半轴固定器依次按顺序固定住,按这种方法再把下面的四个做好,栅栏的上半部分就完成了。下半部分用一个短棒和一个15孔的长棒,短棒固定在15孔长棒的第一孔,然后用一个半轴固定器给它固定住一半,那一半再穿上一个7孔的长棒,剩下的4个也一样,动力部分就拼好了。  接下来是识别部分。识别部分特别简单,就是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先找一个15孔的长棒和两个7孔的短棒,用两个黑箫连接起。然后顶头用蓝箫先固定一端,用中间有洞的方块连起来,再用蓝萧的另一头插进去,当一个主控器,和三角形连接,再连接到动力部分。这样门禁就拼好了。  接下来,就是编程序,这里的程序和我在学校学习的程序不一样。我们学校里的是条形码,这里是方形的。程序编好后,我们带着平板下楼,和那些刚才拼小车的小记者一起玩儿。我们控制门禁,等待小车来了以后将门禁打开。可谁能想到他们的小车速度实在太快了,我们的门禁还没打开,小车已经冲了过来。他们的小车没有方向,就会撞住我们的门禁,你撞我的门禁,我撞你的门禁,都成了大战了。  活动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我们都很高兴,今天,我又学会了一项新技能。  市九小四(3)班 白美爔(本报小记者)一次有意义的智能体验  今天上午,我与《朔州日报》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开发区“码高教育创意中心”,参加“走进高科技”社会实践活动人工智能体验,了解、学习、体验人工智能时代呈现的科技魅力。  首先,我们认真听专业老师讲解有关人工智能的知识。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得非常详细,我了解到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一种智能机器。其中,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其次,我们通过亲自搭建、动手体验学习扫雷车编程。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扫雷车的创作、分析和工作原理,一开始只是觉得很好玩,可是亲自搭建到一半,遇到了一个问题,怎么弄也弄不好,急得我满头大汗。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克服了困难,了解到扫雷车是由车体加检测装置建造而成的。此外,还了解了大型发电机、中型发电机、小型发电机的工作方式,此次搭建动手体验真有趣。  这次人工智能“走进高科技”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拓展了思维方式和科技视野,还激发了学习动力,教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朔城区四中五(7)班 李灵丹(本报小记者)扫雷车编程  今天,我们《朔州日报》小记者又来到了码高教育创意中心。这里类似一个补习班,简单地说就是按照步骤搭建一个模型,然后输入数据让它动起来。  我们的任务就是制作一个扫雷车。老师大概给我们讲解了一下,就开始制作了。先搭建一个车底,安上两个中型电机,再用一些小积木装饰一下。然后,用颜色传感器和弯曲的杆做一只“手臂”,最后用数据线把它们的各个端口连在一起就可以了。  听着简单,可是做起来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拼得满头大汗,有的同学还看不懂图纸。如果你来拼一定会累趴的。  接下来,就剩下最重要的一步了——传输数据。把USB插上……连接……编程一下……传输……OK!终于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就该测试了。启动,哇,它的“手臂”不停地摆动着,一检测到前面有地雷它就立刻停下来开始摆动扫雷。  真好玩,你觉得有趣吗?觉得有趣就加入我们的活动吧!  市实验小学二(6)班 赵奕钒(本报小记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人工智能的奇妙之旅赵珮言  “少儿编程、人工智能、高科技……”,这些字眼好像离我们这些70后很遥远,很遥远。记得小时候我们的课外活动就是捉迷藏、踢毽子、跳皮筋、掰手腕、推铁环……那个时候要是听到有人说这些词儿,可能会认为他在胡言乱语、异想天开。但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已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是孩子们的世界。  6月12日,带着浓浓的好奇心,笔者和《朔州日报》小记者一同来到开发区码高教育创意中心,现场见证了高科技的神奇魅力——扫雷车的搭建与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陌生感。当老师开始讲解时,他们目光是凌乱分散的,无措迷茫的,仿佛一切语言和文字都是从太空飘过来的,想要完全理解很有难度。面对这么大的考验,孩子们没有一个退缩的,坚持带着好奇和挑战上路。当老师讲解完基本的理论之后,到了动手环节时,孩子们的目光瞬间变得明亮而又灵动起来了,他们按照老师的提醒,快速地搜索脑袋中储存的图像、图形,灵活的双手一齐伸向了桌面上的零件盒,找寻着搭建扫雷车所需的零部件……  在整个搭建环节,孩子们的情绪跌宕起伏,起起落落,可谓是经历了一场丰富的人生大戏。孩子们两两一组结成对子,共同完成扫雷车的搭建和组装工作。开始的时候,陌生的两个人不知道如何交流沟通、相互配合、进行分工。随着操作的有序推进,有的组明显落后于其它组,这时候孩子们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紧随老师快速完成组装步骤的孩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稍微落后的孩子露出了着急的神色,不停地请教“左邻右舍”的队员;远远落后的孩子看着队员们“飞毛腿”般地冲在了最前面,暗自伤神落泪。我知道,这一刻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好受,但这恰恰就是《朔州日报》小记者站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的精髓所在。孩子们在经受挫折的时候,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受伤,最本能的反应是退缩,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放弃。在这个“非常时期”,恰当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孩子们厚积薄发、重获生机的“黄金时刻”。难能可贵的挫折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挑战中不断丰满自己的翅膀,也会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顽强坚韧。  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小伙伴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完成了第一梯队的搭建任务。当他们双手捧着自己的“战利品”时,刚刚还泪眼婆娑的小脸又忍不住破涕为笑。来到第二梯队的编程室,老师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扫雷车开始工作的“神秘口令”以及操作方法。此刻,孩子们围在老师身边,紧紧盯着老师那“神奇的点金之手”,生怕错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他们眼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当第一辆扫雷车开始成功“扫雷”时,孩子们沸腾了,兴奋地将自己手中的扫雷车举到老师面前,七嘴八舌地向老师请教。接着一台又一台的扫雷车“下地”工作了,孩子们的笑容像除夕夜天空中炸开的礼花,幸福瞬间溢满了心间,一切挫折和情绪全部烟消云散了。  孩子们将一辆辆扫雷车并排放在地面上,壮观的景象不仅让他们产生了自信心,也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在心中种下了“学科技、爱科技、用科技”的种子,并为日后献身科技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